2025年10月16-19日
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

LNG加注船发展情况简述

2025-08-04 26
核心提示:LNG加注船作为支撑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,其发展趋势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技术革新并行的特点。综合行业动态与市场数据,主要趋势可归纳如下:

LNG加注船作为支撑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,其发展趋势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技术革新并行的特点。综合行业动态与市场数据,主要趋势可归纳如下:

一、市场规模与订单激增

一是订单爆发式增长。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LNG加注船订单达14艘,占全部在建订单(34艘)的三分之一,创历史新高。中国船厂成为主力建造方,例如沪东中华承建的18,600立方米“V3.0版”加注船(蒸发率低至0.16%/天)、江南造船为上海港建造的2万立方米加注船(2026年交付)等,均代表全球最先进技术水平。预计到2030年,全球LNG加注船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0亿元增至89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25.6%。

二是绿色燃料需求驱动。IMO 2020硫排放限值推动LNG动力船订单激增。2025年新增87艘LNG双燃料船订单(较2024年同期增长64%),累计运营及订购船舶达1,369艘。集装箱船占加注需求首位(如达飞轮船计划2029年扩至123艘LNG动力船),汽车运输船(PCTC)和邮轮需求增速显著。其次,港口加注量猛增。2025年1-5月,上海港LNG加注量同比增60.9%,深圳盐田港达9.96万吨;鹿特丹港加注量同比增7%,新加坡增18%。

 

 

二、区域发展格局:亚太主导,欧洲协同

一是亚太成为最大市场。亚太地区占全球加注市场份额54.1%,新加坡2024年加注量109.7万立方米(同比增400%),中国上海、深圳、宁波舟山港形成加注网络核心。香港创下单船1万立方米同步加注纪录(装卸与燃料补给并行),压缩船舶周转时间至传统模式的60%。

二是欧洲构建加注网络。以鹿特丹港为中心的ARA区域(阿姆斯特丹-鹿特丹-安特卫普)形成全球最密集加注网络。道达尔能源与达飞轮船合资部署2万立方米加注船(2028年投运),整合现有18,600立方米“Gas Agility”号,提升区域协同能力。

 

 

三、技术创新:兼容化与智能化

一是多燃料兼容设计。新一代加注船预留液氢/液氨接口,模块化设计实现90%设备复用率(如韩国庆尚南道测试平台)。沪东中华的18,600立方米加注船可改造为氨燃料运输船,延长资产周期。

二是港口集成化服务。新加坡裕廊港集成LNG、甲醇、氨三种燃料储罐,通过智能计量系统实现“一港多燃料”加注,推动基础设施复用。

 

 

四、合作模式:能源与航运巨头深度绑定

一是垂直整合产业链。能源公司(如道达尔能源)与船东(如达飞轮船)成立合资公司(股权各50%),联合运营加注船并签订长期燃料协议(如道达尔2028-2040年每年供应达飞36万吨LNG),降低供应链风险。

二是生物LNG(LBM)应用加速。欧洲港口推广生物LNG(源自废弃物),减排幅度达67-85%,且与现有LNG发动机完全兼容。欧盟《FuelEU Maritime》法规推动LBM成为脱碳关键路径。

 

 

五、挑战与破局:基建缺口与成本压力

一是基础设施分布不均。全球198个LNG加注港中,欧洲占85个,亚太26个,非洲仅南非德班港具备船对船加注能力。发展中国家因投资回报不确定性(单个加注终端成本1.2亿-2亿美元)陷入“基建滞后—船舶不敢订造”的恶性循环。

二是低成本解决方案兴起。中东采用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(FSRU)与小型加注船组合,降低初始投资40%,为新兴市场提供破局路径。

 

 

六、未来前景:零碳燃料过渡与全球网络扩张

短期(2025-2030)来看,LNG加注船持续增长,支撑双燃料船舶运营;生物LNG占比提升,推动全生命周期减排。

长期(2030后)来看,加注船向氨/氢兼容方向迭代,新加坡、鹿特丹等枢纽港率先实现多燃料加注体系。

市场规模预测来看,2033年全球LNG加注市场规模预计达2021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42.6%。
 

2025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

2025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将于10月16日至19日,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及冠城大通游艇码头举办。本届博览会以“绿动领航、智驭深蓝”为主题,展览面积达10万平米(其中室内展区8万平米,户外展区2万平米)。

 

 

1、主题深化“双碳”目标

绿色动力:预计将展示氢燃料船舶、氨动力发动机等零碳技术,呼应国际海事组织(IMO)2030/2050减排目标。

清洁能源:海上风电运维装备、漂浮式光伏等技术与海洋装备的结合或成焦点,尤其是福建作为海上风电大省的本地化案例。

 

 

智能船舶:L4级自主航行系统、数字孪生运维平台等前沿技术或亮相,展现中国在IMO《智能船舶规范》中的实践进展。

2、产业链协同创新

中船集团充分发挥中国海洋装备产业的“链主”效应,推动全产业链协同、技术孵化与国际合作的关键枢纽。结合四大专业子展(航运物流、船艇设备、海上能源、无人系统),其链主效应将进一步放大,形成“技术引领—产业协同—市场拓展”的闭环。

 

 

3、国际化平台价值

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以“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”为核心目标,吸引全球顶尖企业、科研机构参与,推动技术跨境融合与项目落地。这一平台的搭建不仅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产业的影响力,更将加速绿色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。

 

 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顶部
参观登记
参展申请
关于展览
关于展览
成果介绍
展览展示
社会评价
展商名录
展位预定
展品范围
参展指南
动态资讯
展会动态
行业资讯
展商动态
商旅服务
交通地图
差旅指南
联系方式
联系方式
网站留言
下载中心
下载中心
组委会
官方E-mail:csee_714@sina.com
媒体合作:CMEE@china-mee.com